浅谈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口语的要求

  浅谈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口语的要求

浅谈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口语的要求

  摘要:教学口语是教师口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口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差,所以,一个教师应该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口语的水平。为此,本文针对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口语提出了五点要求,即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口语应该具有针对性、知识性、准确性、感染性和规范性。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师 教学口语 要求 针对性 知识性 准确性 规范性

  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工具性学科,所谓"语"是指口头语,"文"是指书面语,可见,语文这门学科在注重培养学生书面语能力的同时,也要非常注重口头语。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能够使自己的口语能力得到提高,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则更注重自己在课堂上的口语表述。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良好的教师口语应该具备哪些要求呢?

  一、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口语必须具有针对性。

  语文课上可讲的内容很多,确定教学目标,紧扣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对症下药是教学关键。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无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脱离主题泛泛而谈,那么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精力,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在实习期间,有一位实习老师在上高一第一册《兰亭集序》时,就没有注重针对性。他先是解题,然后介绍作者,在讲到作者王羲之时,他指出"王羲之是东晋时期大出法家,有‘书圣’之称,《兰亭集序》是作者用行书写成的。"本来介绍到这里即可收住,但这位老师接下来却大谈中国的书法发展和王羲之的书法。结果这堂语文课变成了一堂书法课,脱离了教学目标,失去了针对性。

  还有一位老师在上语法课时则设计得非常精妙。

  师:昨天我要求大家上课的时候每人带上一份报纸来,都带来了吗?

  生:(纷纷回答)带来了!

  师:(检查,发现所带的报纸是不同日期的)怎么没有带当天的报纸呢?

  生:(纷纷议论)你没讲要带今天的。

  师:都带当天的报纸来,大家都有统一的教材了。就能从中选择一些句子作例句来讲,现在就不能这么办了。不过这责任全在我,是我昨天讲得笼统,不明确。可见,说话要注意用词造句的准确性。那么,我该怎么说,大家就明确了呢?

  生:你就该告诉我们带今天的报纸。

  师:对!这句话的准确体现在用词造句上,"报纸"前边还要加上表示时间的词语"当天的",这样,我们讲的报纸范围就小了,表达就不是笼统的了。"报纸"是名词,为了把名词所指的人、事、物表达准确一些,可以在名词前加上一些词语同它结合。这加在名词前用来使名词所表达的意义更确切的词语,如"当天的报纸"中的当天在语法结构成分上称为定语。

  乍一看,这位教师要求学生带报纸来上课的做法,似乎与语法课内容不相关,但仔细推敲一下,我们不难发现,这位教师的语言和做法是很有针对性的。

  二、中学语文教师的口语必须富有知识性。

  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担。通俗说,就是指教师口语必须富有知识性,学生能从中学到知识。

  所谓知识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解某一个知识点时能广泛恰当地征引相关知识。

  下面是一则与之相关的教学语言实例:

  同学们,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首诗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的西湖是我国十大旅游胜地之一,她的'春天尤其美丽:十里长堤,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土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真正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美赐给西湖,秋和冬的美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的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这是一位老师在《济南的冬天》一课时的导入语。在这则导语中,老师没有直接介绍济南的冬景,而是先通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介绍西湖春天的美景,继而介绍瑞士夏日的风情,最后自然导入济南的冬季之美,导入新课。

  在这则导语中,学生不仅懂得济南的秋天和冬天之美,而且也领会了西湖春景的艺术以及瑞士的夏日风情。而所有这些,都与教师的语言的知识性分不开的。这则导语富有知识性。

  三、中学语文教师的口语要具备准确性。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虽不能做到课课生动、堂堂经典,但最起码必须做到把知识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学生。

  语文教师口语的准确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准确性必须要求做到内容准确,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所谓内容的准确就是指是教师所说的话是客观事实,也就是说必须做到把知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要做到这一点,看起来容易,其实并不简单。这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对相关知识非常熟悉。如果不注意客观事实,想当然地信口开河,会给学生留下很不好的印象。

  其次,语文教师语言的准确性要能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语言深浅适度,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适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使学生易于认识,接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语言不能过于深奥,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不能过于浅显。

  四、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口语必须具有一定的感染性。

  教学语言是接近于演讲体的一种语言,与演讲词一样,都要求能吸引接受对象,但教学语言对这一要求更为突出、迫切。一次演讲,缺少感染性,无非效果不佳,听众收获不大,即使失败,并不一定要追究责任,而教师的语言如果吸引不了学生,就直接影响到他们知识的吸收和能力的提高。

  语文教师口语的感染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好懂易记是感染性的基本要求。语文知识博大精深,平时的积累必不可少。如果教师在授课时能使学生深刻地记住所学知识,那么,就达到了一定的感染性。

  其次,富有感染性的语言必须贴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著名语言教师于漪有一次教《宇宙里有些什么》一课时,一个学生竟对"宇宙几千万万颗星星"一句话提出了疑问:"老师,万万等于多少?"这里,大家都笑了起来。有个学生说:"万万不等于亿吗?"在大家的笑声中,提问的学生灰溜溜地坐下了,于老师觉得他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于是她问:"既然万万等于亿,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亿颗星星’而地说‘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呢?’" 这一问,学生都哑了。过了会儿,一个有两个学生站起来说:"不用‘亿’,而用‘万万’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亿’却听不清楚。第二,‘万万’好像比‘亿’多,这时学生们又笑了。其实这个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于老师当即给予肯定,并表扬说:"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字的重叠可以产生效果,一是听得清楚,二是强调数量多。"这时学生都用钦佩的眼光看着那个同学,而于老师却说:"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今天所学的新知识,是谁给我们的呢?"大家又将目光集中到第一个提出问题的同学身上。这个同学也十分高兴,再也没有了丝毫的灰暗神情。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于老师在学生的笑声中非常注重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自尊心。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亲切鼓励,热情表扬,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再次,生动优美是感染性必不可少的要求。一个教师对"自爱"作了如下注释:"自爱不像对恋人的爱,不能过于信奉;不像对珠宝的爱,不能过于守藏。自爱像农民对土地的爱,要尽力耕耘它;像工人对机器的爱,要时常开动它;像匠人对玉石,要精心雕琢它。"在这里教师用了比喻和排比的手法对"自爱"作了生动的解释,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

  最后,风趣幽默也是感染性的一个方面。

  幽默是智慧的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幽默风趣的语言往往能使课堂生机盎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口语必须具备规范性。

  教师语言是规范化的样板,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其语言的规范性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语音要规范。1997年6月颁布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的第二十一条就是根据语音具体情况拟定的。

  第二,语音要清晰。语文教师在使用语言时务必时刻注意自己的语音是否清晰,音节交待得是否清楚。教师语音的清晰度受几个因素的影响。如:固有的发音习惯,教学心情等。教师在教学时如果比较急躁,也会影响到音节的不完整或不到位。

  第三,语流要流畅,语流,是指人们说话时在听觉上能自然感受到一连串的语音。流畅的语流是指说话过程中,语音流应象流水一样流动自如,不阻塞,不奔突。

  第四,音量要适中。教师的教学口语必须能让教室里每一个学生都能清楚地听见。根据教室的大小,学生的多少,教师应该能自如地变化音量,使自己的音量都能处于适中的状态。

  第五,语速要适宜。有研究人员做过调查:教师的讲析语速应该是每分钟150-190个音节之间。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讲求合适的语速。到底多快的语速比较适宜,恐怕谁也难以定出一个绝对的标准来,它随着表述的内容的变化而变化。